在現有的測溫系統中,zui常用的溫度傳感器—熱電偶,因其結構簡單,往往被誤認為“熱電偶兩根線,接上就完事”,其實并非如此。 熱電偶的結構雖然簡單,但在使用中仍然會出現各種問題。例如:安裝或使用方法不當,將會引起較大的測量誤差,甚至檢定合格的熱電偶也會因操作不當,在使用時不合格,在滲碳等還原性氣氛中,如果不注意,K型熱電偶也會因選擇性氧化而超差。 為了提高測量精度,減少測量誤差,延長熱電偶使用壽命,要求使用者不僅應具備儀表方面的操作技能,而且還應具有物理、化學及材料等多方面知識。作者根據多年實踐,并參閱有關資料較詳細地介紹熱電偶的測量誤差及其注意事項。
測溫點的選擇 熱電偶的安裝位置,即測溫點的選擇是zui重要的。測溫點的位置,對于生產工藝過程而言,一定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否則將失去測量與控制的意義。
熱電偶插入被測場所時,沿著傳感器的長度方向將產生熱流。當環境溫度低時就會有熱損失。致使熱電偶與被測對象的溫度不一致而產生測溫誤差。總之,由熱傳導而引起的誤差,與插入深度有關。而插入深度又與保護管材質有關。金屬保護管因其導熱性能好,其插入深度應該深一些(約為直徑的15—20倍),陶瓷材料絕熱性能好,可插入淺一些(約為直徑的10-15倍)。對于工程測溫,其插入深度還與測量對象是靜止或流動等狀態有關,如流動的液體或高速氣流溫度的測量,將不受上述限制,插入深度可以淺一些,具體數值應由實驗確定。
熱電偶絲不均質影響 (1)熱電偶材質本身不均質 熱電偶在計量室檢定時,按規程要求,插入檢定爐內的深度只有300mm。因此每支熱電偶的檢定結果,確切的說只能體現或主要體現出從測量端開始300mm長偶絲的熱電行為,然而,當熱電偶的長度較長時,則大部分偶絲處于高溫區,如果熱電偶絲是均質的,那么依據均質回路定則,測量結果與長度無關。然而,熱電偶絲并非均質,尤其是廉金屬熱電偶絲其均質性較差,又處于具有溫度梯度的場合,那么其局部將產生熱電動勢,該電動勢稱為寄生電勢。由寄生電勢引起的誤差稱為不均質誤差。 (2)熱電偶絲經使用后產生的不均質 對于新制的熱電偶,即使是不均勻熱電動勢能滿足要求,但是,反復加工、彎曲致使熱電偶產生加工畸變,也將失去均質性,而且使用中熱電偶長期處于高溫下也會因偶絲的劣化而引起熱電動勢變化,例如:插入工業爐中的熱電偶,將沿偶絲長度方向發生劣化,并隨溫度增高,劣化增強,當劣化的部分處于具有溫度梯度的場所,也將產生寄生電動勢疊加在總熱電動勢中而出現測量誤差。 作者在實踐中發現有的熱電偶經計量部門檢定合格的產品(多為廉金屬熱電偶)到現場使用時卻不合格。再返回到計量部門檢定仍然合格,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偶絲不均質引起的。生產熱電偶的技術人員都切身體會到,熱電偶的不合格率也隨其長度的增加而增加。皆是受熱電偶絲材不均質的影響。總之,由不均質即寄生電動勢引起的誤差,取決于熱電偶絲自身的不均質程度及溫度梯度的大小,對其定量極其困難。